首页 > 朱元璋能看到我的梦境 > 第173章 173把他们都忽悠到北方去团建

我的书架

第173章 173把他们都忽悠到北方去团建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73章173把他们都忽悠到北方去团建
李文忠说此事不着急,等他先给天子通个气啥的,免得最后费力不讨好。
对于朱元璋的脾气,李文忠是有着一定的了解。
更何况现在又不是在战时。
没必要玩什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从。
谁要敢玩这个,老朱必搞死这个人。
他本身就是一个猜忌心极重,而且对权力的掌控欲特别强的人。
王布犁倒是觉得国子监的景色还是不错的,他想要钓鱼。
李文忠颔首,这些个读书人还是有些品味在的。
王布犁也很淡然,这又不是他建立的大明,没必要如此上心。
你要是有主人翁意识,老朱就得要你的命。
你一个驸马,也配做大明的主,那置朕于何地?
王布犁倒是想要给朱元璋这位带头大哥带句话,伱要的我不想要,我要你的给不了。
说的好像谁都愿意要他的江山一个样。
王布犁跟着李文中在国子监转悠了一圈,寻找比较合适的钓点,约定下一次来钓鱼。
“那个学生倒是坐的住。”
他们二人也是装模做样的走到教室旁边,里面的学生都在大声喧笑,只有一个个头不高的人依旧认真读书。
李文忠颔首,回答道:
“那个小小少年是解缙,他是跟他兄长解纶一同来拜访宋濂的。
故而在国子监学习一阵,才七岁,素有神童之称。”
“哦?”
王布犁瞥了一眼那个少年的身影。
解缙同宋濂能搭上关系。
还得是他去年娶了欧阳修十六世孙欧阳衡的女儿,这才有了机会。
同时解缙也拜了欧阳衡为师,关系更加的亲近。
刑部主事茹太素见了解缙后对他非常赏识,连忙以自身作保,让他补为县学廪膳生。
这样解缙在国子监学习的这段日子,也能有粮食供养,不至于日子过的拮据起来。
对于一个神童,他们都愿意给与力所能及的帮助。
这是自方孝孺之后,下一代读书种子。
“咱看这个小人可比许多大人都要强上许多啊。”李文忠双手背后小声道:“可能是他爹早亡,故而人就成长的极快。”
对于李文忠有感而发的话,王布犁也是颔首。
“走吧,甭打扰这帮人学习了。”
王布犁慢悠悠的溜达,一个教室一个教室的看过去。
大抵是连老师也不管学子们,谁愿意学,就教授谁呗。
如今陛下聚集了三千人在这里,可又是不开科举,连老师们都不知道要如何去回答学生们的问题。
从上到下都是彷徨迷茫,不知道前路在哪里。
本以为推翻大元,读书人的好日子就又来到了。
可这个好日子只不过让赶在前头的读书人赶上了。
天子又一手把后面的门给关上了。
如此多的读书人全都给拒之门外。
什么时候开,一点音信都没有。
这帮学子没有鼓噪着去皇宫外静坐聚集,就说明还是有脑子的,不敢去找洪武皇帝闹事。
但大家前途都没有了,就剩下一个淮西子弟们冷嘲热讽,以及在国子监内横着走。
他们都是有人举荐的。
你要是也想有个被举荐的机会。
那就去舔他们,给他们当走狗。
当然也有不少人,不屑于这样做。
可耐不住现实的压力,国子监的不少学生都是以淮西子弟奔走,愿意当狗的。
寻常人想要有这个机会,都找不到门子咧。
大聪明有言,当狗有什么不好?
寻到他大哥之后,王布犁根本就不等太子朱标,直接翘班回家。
“二弟,今天怎么有空来接我了?”
王贯众很是惊喜。
对于大哥如此没有常识的询问,比自己都年长几岁,放学还要人接?
王布犁只得胡咧咧道:“出了人命案子,寻找线索,我往这边走一遭。”
“啊,是不是食人魔的案子?”
王贯众立马就来了劲头,这个案子在别处讨论度渐渐消散,但是在国子监可是一丁点都不低。
得益于朱元璋不开科举,许多学子变得闲的蛋疼。
他们就开始成立什么破案团伙,想要破获这个食人魔的案子。
从而像王布犁一样入了朱元璋的眼,然后娶他的女儿,走上人生巅峰。
毕竟王布犁这个大明第一个平民驸马已经打好了样,后来人照着抄就行。
“不是,大哥,这个案子过于复杂,我劝你别掺和,也别有那么大的好奇心,我都不想接手,免得连累咱们全家人的性命。”
刑部尚书钱塘不是没有给王布犁提过,拉上元县的兄弟们一把。
但此事直接被王布犁拒绝了,在大明跟白莲教做什么对抗?
人家脑子不正常,你脑子也不正常吗?
尤其是这种风险大,还没什么收益的事。
在破案这方面,王贯众还是服气自家弟弟的。
一听会把全家人性命都搭进去,王贯众他也不再提了。
反正就是一个看热闹的心态。
为了看热闹把命丢了不值得。
当然也有不少人跟他打听弟弟为什么不接手这个案子,王贯众以前也是想要鼓动弟弟接手的。
所以一直都是推脱这是上元县的案子,又不是犯在了江宁县。
可现在听着王布犁这么一说,便明白了这个案子的棘手之处。
想当初刘御史鬼混的故事满天飞的时候,王贯众就发现弟弟对外称抱病查不了案子,结果仵作就死了这件事。
待到刘御史的尸体被领回去之后,弟弟才回去上值。
“二弟,你这两天在我们国子监成了风云人物,名声直接盖过了方孝孺、马君则、解缙、齐德。”
前三个人都听过,王布犁随即询问:“第四个人是哪的人?”
“是咱们的小老乡啊,也是应天府的。”
王贯众便开始夸耀齐德,相比于其余人,自然是要支持小老乡啊。
这层身份就是天然的盟友。
王布犁稍微思索了一二,大抵明白齐德是谁了,那就是建文帝的第二大文臣啊。
朱元璋对他极为看重。
因皇宫三大殿的谨身殿不幸被雷击中,老朱去郊外的祖庙进行祭拜,选择朝中为官九年并且没有过错的官员陪同祭祀。
只有齐泰符合这些条件,所以陪同老朱前去祭祀,朱元璋为他赐名泰。
齐德也就成了齐泰。
他同黄子澄就成了朱棣打靖难旗号,要清君侧的两个奸臣。
相比于黄子澄,齐泰是有眼光和战略规划的,没有那么激进。
黄子澄请李景隆率部讨伐燕军,是齐泰出面极力反对让李景隆充当主帅。
可他齐泰在建文帝心中的地位,还是不如黄子澄的。
以至于成就了李景隆的威名!
“二弟,改天我把齐德请到家中一聚,你寻机引荐引荐他。”
王贯众嘿嘿笑了两声:“况且你身为驸马都尉,也是能向天子举荐的吧?”
“他还年轻,这么早当官做什么?”王布犁连忙拒绝:“更何况你都说了他是个读书好苗子,如何会走举荐的道路,他必然是会考科举的。”
王贯众也是颔首,此子许多老师都说了,一旦科举考试,必定会拔得头筹,应天府乡试第一非他莫属。
要是表现好点,齐德兴许就能成为大明第一个三元及第的读书人。
这份名流青史的机会,王贯众认为齐德是不会放弃的。
“倒是我拔苗助长了。”王贯众幽幽的叹了口气:
“怎么优秀的都是别人,而不是你大哥我呢?”
“大哥,你都这个岁数了,还是要现实一点的,天赋这种东西,真的能把人与人之间拉开很大的距离。”
王布犁见大哥情绪有些低落,不得不给他上阿q的法子:
“你们国子监三千多人,就四个出名的,其余人跟你一样都是籍籍无名之辈,都有三千多个咧,这样是不是就好受多了?”
王贯众的嘴角抽抽。
他就知道自家老弟安慰人也跟捅刀子似的。
什么叫他娘的像你这般籍籍无名之辈,足有三千多个?
王贯众拳头都捏紧了,要不是打不过这个弟弟,非得给他一点来自哥哥的关爱。
“对了,大哥,你们国子监的学生都讨论我什么啊?”
“他们就是羡慕你呗。”王布犁说道这里,脸上也露出得意的笑容:
“想我弟弟年轻帅气,又孔武有力,思维缜密能破案,还能为民请命不畏强权杀使者,敢于跟上面对着干,托你的福,哥哥我在国子监也算是小有名气。”
“王布犁他哥?”
“这叫什么话!”
王贯众哼了一声,翻了个白眼。
喊他名字的确实不如那五个字多。
“你能不能不要这么聪明,搞得我这个当哥的实在是没有成就感。”
“被人喊王布犁他哥,没有成就感?”
这话听得王贯众让他气得牙痒痒。
“哈哈哈。”王布犁瞧着自家大哥这模样,开口道:
“你想要在官场厮混的如鱼得水,这面皮可不行啊,大哥。”
对于弟弟的心得体会,王贯众确实两手一摊:
“也许我这辈子都当不成官了,先不说科举什么时候重开。
光是国子监这些学生,我大半都比不过,兴许连乡试都不一定能考过。
所以我就指望着你这个弟弟什么时候能举荐我一二。”
“你这不是听明白的吗?”
“人生难得糊涂。”
“对了,你的同学都喜欢建功立业吗?”
听到弟弟这么说,王贯众当然颔首:
“他们哪一个不希望名留青史啊,读书人都爱点虚名这毛病,我也有啊。
要不然别人纵然不知道我真名,但总喊我那个是王布犁他哥,我心里也是极高兴的。”
王布犁心里便有底了,明初这帮读书人还是挺好忽悠的,正好把他们都骗到北方去搞团建。
死了一了百了,活下来的大抵是有用之才。
朱小四你也不用太谢我了。
谁让全天下就我一个人,支持你当大明的新话事人呢!
兄弟俩奔着自家回去。
朱标确实很开心,他觉得国子监的学生有很多都是可造之材。
待到同李文忠走的时候,还问王布犁哪里去了。
“他们哥俩回家去了。”
朱标哦了一声,他也清楚王布犁的哥哥也在国子监读书,不过在国子监附近出了食人魔的案子,以及大明科举关闭,他就偶尔来这学习。
国子监三千多人,少一个人不来上课短时间也发现不了的。
“表哥如何这般愁眉苦脸的?”
朱标很快就发现了同行的李文忠神色不对劲。
“王布犁给我出了一个馊主意,可我思来想去觉得这个主意绝佳,打算去碰一碰陛下的霉头。”
“啊,这?”
朱标当即愣在原地,随即急切的道:“表哥,你快与我说一说,免得父皇那里碰壁。”
李文忠便说了王布犁的好主意,既然国子监的学子们大多都无心学习,莫不给他们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
自愿报名前往北方团建,无论是教谕百姓,还是去当使者沟通朝鲜,切断他们与北元的联系,亦或者是策反蒙古人,或者去蒙古部落当谍子。
他们愿意去就行,建功立业就在眼前,将来他们也可以成为勋贵,用得着旁人举荐?
这个主意,可谓是极大胆。
“不行。”
朱标立即就拒绝了。
国子监的学子可都是搜罗来的天下英才,都是读书苗子,如何能让他们去干这种风险性极大的事。
要知道,培养一个读书人,一个家里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的。
特别是在动乱刚刚结束后,读书人就更加显得珍贵起来了。
打天下靠不上他们,但是治理天下,就需要他们来了。
其实国子监里聚拢的并不是天下英才。
不过是浙江、江苏、江西、湖南这几个文风鼎盛之地,夹杂少数四川人。
其他省份的可以说是几乎没有。
云南都没有纳入统治呢,两广更是被誉为不毛之地,流放才去的地界。
福建出来的文人直到大明后期还被看不上。
以上几个省份才不被明人称为南方呢,在他们的定义里,南方就那一小嘎达。
至于华北不说也罢。
否则朱元璋为了平衡,也不会搞出南北两榜的事情了。
自元朝末年,河北诸处,自兵后田多荒芜,居民鲜少!
活下去才是最主要的目标,读书排老几啊?
更不用说南方文风鼎盛,读书的学子水平整体都要比北方学子强上许多。
什么遍访名师、购买书籍,几乎都不是北方士子能够具备的条件。
就如同解缙等读书苗子,一早就被名师给惦记上来。
通过家族联姻,大家的关系网编织的极为密切,外人想要打破,绝无可能。
李文忠对于朱标虽然尊敬,但现在大明能做决定的事并不是他,所以李文忠还是不顾朱标的反对向朱元璋做了汇报。
朱元璋听完李文中的谏言,倒是颇为认同的点点头。
什么读书种子?
只有有利于他大明,该去填线就去填线。
他相信南方读书的氛围浓重,难不成就只会出一个读书种子?
还不是那群家伙都喜欢吹捧他,就是为了出仕做准备。
这一点,朱元璋看的还是极为清楚的。
“陛下,咱认为王布犁说的对,燕云十六州丢了几百年才重新回到我汉人的政权当中来,他们长期被异族统治,对汉人政权的认同度相对较低。
若是将来北方士子不能通过读书考取进士之类的,那就会更大的打击北方士人报效我大明朝廷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不利于巩固我大明对北方的统治。
若是那些蒙古人在暗中勾结对我们不满的士人,怕也是一桩麻烦事。”
李文忠就直接把王布犁的话给复述了一遍,他虽然读了不少书,属于皇族亲戚里的“攻读中学学位的存在”,可有些事情也想不到。
别说李文忠了,纵然是朱元璋也没有料到,还会有这种后果。
朝廷当中南人当官就已经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将来他们在提拔南人。
长久下去,大明还是天下人的朝堂吗?
朱元璋本来就是想要成为天下人的皇帝,而不是淮西集团的皇帝,所以他才会利用党争,不断的削弱淮西集团的实力。
如今算计丞相胡惟庸,就是朱元璋为了削弱淮西集团的深谋远虑。
朱元璋心中是什么人都不重要,只有巩固皇权才最重要!
“文忠说的在理。”朱元璋先是赞同了一句:“就算让他们去北方教书,也比在国子监里无所事事强上许多。”
朱标想要反驳也说不出话来,这完全是为了大明考虑。
“可是,爹,北方艰苦,若是有些读书种子还是要慎重派往,万一水土不服,怕是。”
“怕个屁!”
朱元璋有些时候也不惯着自己的好大儿:
“咱这个当皇帝的都舍得把老四派到北平去吃沙子,他们哪一个读书人的身份能尊贵过老四这个皇子的身份?
老四都能去北方吃苦,他们既然想要在大明当官,凭什么不去!
你这个当哥哥的就惦记着陌生人,一点都不关系你亲弟弟是吧?”
朱元璋的喝问,一下子就把朱标给说的哑口无言。
他知道,自己在执政上还是有着极大的“进步空间”。
“咱办事霸气些,显得你仁慈些,并不是让你变得妇人之仁。”
朱元璋指着朱标呵斥道:“你给咱记住,莫要妇人之仁,否则如何守得住咱大明江山!”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