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红军应朝哪个方向发展?向北,是沙漠地带,没有办法生存;向西,是回族聚居区,人口不多,却有国民党中央军重兵集结,回旋的余地不大;向南是西安,是国民党西北的政治中心,根本不能考虑。只有向东发展,到阎锡山统治的山西去,才临近抗日前线平津地区。

基于对东南西北情况的综合分析,瓦窑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出红军东征的决定,强调把军事行为放在打通抗日路线和巩固扩大现有苏区这2项任务之上,放在东边的山西和北边的绥远省去。

这个决定发布后,引起红军领袖和将领们的争论。多数同志同意东征,但也有人担心红军主力东进以后,陕北根据地可能丧失。争执的焦点在于:是以巩固求发展,还是以发展求巩固。毛泽东再次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独到的战略眼光,坚持以发展求巩固、求生存。他在1936年1月31日中革军委讨论战略方针时,力陈东征讨阎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对红军的有利之处,终于使与会者原则通过。最后中革军委决定由红一方面军主力组成“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彭德怀任总司令,毛泽东兼总政委,叶剑英任参谋长,杨尚昆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和红二十八军。另外,留下刚组建不久的红二十九、三十军和一些地方武装,担任陕甘根据地留守任务,由周恩来指挥。

1936年2月20日晚,红军3路大军2万多人,高举抗日大旗,浩浩荡荡渡过黄河,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东征战役。东征军渡河以后,不仅没有造成陕北根据地的危险局面,反而调动了进占绥德、米脂的晋军4个旅回援山西,减轻了敌人对陕北根据地的压力。东征军纵横驰骋于山西大部地区,打击晋军,筹款筹粮,发动群众,扩大红军,宣传抗日主张,达到了出征以求发展的目的。

东征期间,刘志丹在率红二十八军攻打三交镇时,英勇牺牲。消息传来,毛泽东万分悲痛。后来,他在为刘志丹题词时写道:“我初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献身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

自3月中旬开始,蒋介石陆续派10个师的部队进入山西,增援阎锡山,妄图一举歼灭红军。5月5日,党中央发表“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指出“国难当前,双方决战,不论胜负属谁,都是中国国防力量的损失,而为日本帝国主义所称快”。“为了促进蒋介石氏其部下爱国军人们的最后觉悟,故虽在山西取得了许多胜利,然仍将人民抗日先锋军撤回黄河西岸,以此行动,向南京政府、全国海陆空军、全国人民表示诚意”。此后,东征军全部安全渡过黄河,胜利返回陕北。在这份通电中,显露将反蒋抗日转变为逼蒋抗日之端倪,为日后中国共产党与阎锡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

东征之后,红军又进行了西征,到黄河以南,陕甘大道以北地区作战。毛泽东规定西征的任务是:扩大新根据地;扩大红军;打击马鸿逵、马鸿宾封建势力,以促进陕北根据地的巩固和与东北军、西北军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过2个多月的作战,这些目标顺利实现,并为红二、四方面军的北上、三大主力红军的会师创造了条件。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在毛泽东的统率下,短短的1年多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在军事、政治、党内斗争方面连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结束了党和红军分裂的局面,巩固和扩大了陕北根据地,奠定了与以国共两党合作为特征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为实现党从国内战争向民族战争的转变作了铺垫。从此,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迅速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逆境中走出来,投身于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神圣事业。

尾声长征?领袖

从风流云散到风云际会,结束了各自的英雄史诗般艰苦卓绝的长征以后,除了留在南方坚持斗争的少数人(包括牺牲了的)以外,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领导人全都在陕北相聚了。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彭德怀在“自述”中曾对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的情况作了这样的概述:“经过1935年9月到1936年9月一年的实践:粉碎第三次‘围剿’、12月会议、东征胜利、停止内战等,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中,大大树立起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威信。在活生生的事实中,使全党同志得到两条路线的比较,从而认识了自己的领袖。”事实的确如此,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经过2年700多天生与死、血与火、正确与错误的考验之后,一批具有远见卓识、富于献身精神、才能非凡、忠勇双全的杰出领导人如蛟龙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刘少奇、任弼时、陈云、邓小平……而“龙首”自然是毛泽东!长征锻造了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群体,长征也选择了领袖群体中最杰出的领袖。

究竟是领袖赢得了长征,还是长征造就了领袖?似乎很难说清楚。假如没有毛泽东从遵义会议中重新崛起,没有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朱德、刘少奇、陈云等对这一崛起的拥护和支持,就没有王明“左”倾路线统治全党的结束,就不会有动人心魄的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横跨大渡河、翻越雪山草地,就不会成功地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让红军走出逆境,将革命引向胜利。所以应是领袖创造了奇迹,赢得了长征的胜利。但是假如没有长征,没有特殊条件下人与大自然的拼搏,几万红军与几十万国民党追兵的格斗,党内正确路线与错误路线的反复较量,又能使遵义会议上确立的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得以巩固吗?又能使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当之无愧地组成中国共产党最坚强的领导核心吗?不能。所以,我们说长征的胜利与领袖的形成密不可分。长征造就了领袖,领袖赢得了长征。这正是长征影响久远的意义之一。
sitemap